抗日之我为战神_分卷阅读_477

  “你只有手头有花费巨额代价购买来的先进武器装备,但没有制电磁权,就还是无法取得优势的。只有你严密控制了电磁波这种摸不到、看不到,却能发挥极大作用的东西,才能真正的取得战场上的主动权、取得优势。”
  “叶先生,过去和现在都是枪杆子里面出军事优势,比的是谁国力雄厚、钢铁多,谁的飞机、大炮、坦克、汽车等现代化装备生产的数量多。但是在不久的未来,战争中比拼的不仅仅是钢铁和国力,更多的还是科学技术。未来我敢断言,是科学技术里面出军事优势。”
  “我们在研或是已经拿出规划来的这些装备,大部分都是属于这类的范围。我们的军事科技还相当的薄弱,所以我们才想尽办法将诸位先生请过来,将他们变成现实。但是这些东西,关系到战场上的主动权争夺,我们绝对不能容忍任何的泄露。”
  “这其中不仅包括美国人和苏联人,至少还是我们的盟友,也包括重庆的国民政府。因为这些东西一旦泄露出去,将需要我们无数战士的鲜血和生命去弥补。叶先生,请相信这不是党政之争的问题。这是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未来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命根子问题。”
  “叶先生虽然是物理学大家,但是国文基础也是想当不错的。君失密,则失国。臣失密,则失身的道理,我想还是很清楚的。当一只猫将上树的本领也教会老虎的时候,等待他的将会是终身也无法弥补的损失。”
  其中涉及到的军事和政治上的问题,不想和这位甚至一辈子没有摸过枪的教授深谈的杨震,只是简单的回答了他的疑问后吗,便将话题又转回到科学技术上来:“雷达在防空作战之中,起到的是千里眼、顺风耳的作用。”
  “日本本土有大量飞机与地面高炮组成的密集地空火力网。一旦在配上雷达,以及依靠他们自身较为发达的科学技术改进后,性能更好的这种防空利器,我们在未来对日空袭之中,需要付出多少本不应该付出代价来?”
  “而我们有了雷达的配合,整个后方根据地,将可以以最少的人力和物力,被彻底的保护起来。有了雷达的配合,我们的防空资源也将会有一个最大的利用。我们整个后方根据地,再也不会受到敌机的轰炸。”
  “叶先生,我们不能让重庆的遭遇,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这样的北满城市在重新上演。而且与日军对大后方空袭出发地的武汉机场,距离相对遥远的重庆相比。受纵深的影响,我们的工业基地与大城市距离前线更近。”
  “敌机如果想的话,他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我后方进行空袭。狭窄的纵深,使得我们即便部署大量的地面观察哨,也很难在敌机抵达之前作出有效而准确的预警。日军飞机从新京起飞,转瞬间就可以抵达哈尔滨。”
  “一旦几个大城市,外加我们的工业基地被日军从空中炸毁,那么对于我们的损失来说,将会是无法弥补的。纵深防御距离太浅,只有发现敌机越早,才能留给我们尽可能多的预警时间,让我们在防空作战的时候进退有余。”
  “叶先生,这几部雷达都是美国人提供的。所有的核心机密,都严格掌握的美国人的手中。他们只教会了我们怎么使用和进行简单的维修,但是其余的东西,尤其是核心的东西却闭口不言,甚至我们连核心部件都接触不到。”
  “虽然我们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搞到了他们的使用图纸。但是受制于我们的技术能力,到目前还是对这种设备的原理一知半解。所以我希望你们都能留下来,帮助我们将这种防空作战以及空中作战的利器真正的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1192章 谈话之两难
  杨震敲了敲沙发扶手,眼睛看着叶企孙先生,语气极为诚恳的道:“我也知道,将这些教授都留在东北很困难。关内还有那么多求知若渴的莘莘学子,在等待您和他们回去。所有关内外的学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是我们下一代的希望。”
  “但在很多的东西绝对不能外传,不可能让诸位先生带回关内去研究的情况之下,我希望诸位先生还能以抗战大局为重。也希望诸位先生能够发挥自身学术上的优势,让我们的那些梦想和计划,都变成现实。”
  杨震的话尽管说的很诚恳,但是叶企孙教授还是微微的摇了摇头:“这不是留下与不留下的事情,也不是我们这些人不愿意尽力的事情。你不要忘记了你们当初从东北流亡进关的时候,想要读书、求学的心情。”
  “这些学子或是跟随学校千里迁移,或是不顾路途遥远和日军的封锁,冒着生命的危险千里迢迢的赶往大后方,报考各个学校。他们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心中那份科学救国的梦想吗?不就是为了能继续求学?我们这些做老师的有责任,也有义务让他们受到他们应该受到的教育。”
  “这样吧,我可以和诸位先生商议一下,尽可能的多停留一段时间,将你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了。至于剩下的能留下来多少人,就只能看个人的意愿了。毕竟长期的隔阂,他们中的很多人对你们都不是很了解,甚至是全然的陌生。”
  “尽管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毕生不会过问政治。但不能不否认,一些方面不好的宣传不可避免的会给你们带来一些影响。如果不是去年和前年,你们取得了那么辉煌的战绩,恐怕很多人都还不知道在东北的冰天雪地之中,还有一支中国人的部队还在顽强的抵抗。”
  “如果可能的话,我会与梅贻琦先生商议一下,让西南联大的教授,半年在东北、半年返回昆明。尽管也许可能辛苦了一些,但总比耽误了学生的课业强一些。你们提供的丰厚薪水,也可以补贴这些教授的家用。至少有了你们的薪水,这些教授不用在大冬天连鞋子都穿不上了。”
  “不过我的影响力,也只能在西南联大的教授之中。至于其他学校,尤其是你们急需的理工科类比较优秀的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以及厦门大学的教授之中,只能你们自己去做工作了。”
  对于叶企孙教授的这个建议,杨震却还是摇了摇头拒绝道:“叶先生,只要这些专家和教授如果接触到这些东西,无论他们的意愿是什么,我们就绝对不能再放他们回去。不是我这个人太过固执,是有些东西太过于绝密了。”
  “您叶先生的人品我信得过,大部分先生的人品我也信的过。但是叶先生,这些东西我们真的无法承担任何被泄露出去的后果。因为这个后果是要我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那些战士,以及我们无辜的百姓用鲜血去偿还的。”
  “一会等诸位先生到来,我会跟您和他们谈一些我们在某些方面的未来发展规划。等听完这些,不知道您是不是还会坚持这个想法?还是会和我们一样,希望这些东西彻底的进行保密。叶先生,您还记得您看到的那种晶体管没有?”
  “我可以跟您说,这绝对是一种划时代的电子元件。虽然我们因为工艺和原材料的限制,这些晶体管性能很不稳定。但从目前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来看,与电子管和真空管相比,有着巨大的性能上的优势。而且这种东西,可以说除了我们之外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拥有。”
  “用它生产出来的电子产品,不仅性能更好,而且体积只相当于电子管制造出来的同类产品的一半。与电子管和真空管相比,他有着无可替代的性能上的优势。体积小、耗能少、寿命长、效率高、散热少,还有最关键的一样,就是他后续发展的潜能远远的高于电子管。”
  “这种新式的产品,不仅在通讯设备上使用可以大幅度的提高性能。而且在雷达上,以及其他的一些电子设备上都能完全的彻底取代电子管,不仅能够大幅度的减轻重量,还可以一样的大幅度提高性能。”
  “尽管这种产品,因为原料的技术的原因,还相当的不完善。不仅可靠性还很差,成品率极低,而且造价高的我们很难承受。但您不能否认,这是一种划时代的产品。这种东西一旦真正的完善了,投入大批量的使用,那将会是一场电子工业的革命。”
  “我们秘密设计的几种电子产品,叶先生已经看到了。绝对是这个时代,最领先的产品。我们之所以费劲苦心,将诸位先生说是蒙骗也好,请来的也好,请到东北来。就是希望诸位先生能够依靠自身的学识,协助我们将这些计划和产品,尽快的拿出真正成熟的产品来。”
  “还有高炮射击机械模拟指挥仪、光学指挥仪、向量瞄准具,以及炮瞄雷达和对目前美制雷达的逆向仿制,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进,都是我们急需的东西和装备。另外还有大型航空玻璃钢的研制与生产,在美制雷达的基础上,研制与生产大型航空机载雷达,都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叶先生,科学是没有国界的,这一点我绝不否认。但是科学家是应该有信仰和国界的,尤其在眼下我们正进行着一场关系到全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时候。有很多的东西,必须要严格保密。”
  “我们现在很多的东西,都已经掌握了一部分,以及有了一定的研究。像晶体管这类的东西,虽然性能还不稳定,成品率还极低,但是我们已经拿出来实物。还有电子干扰飞机,我们已经投入了实战。”
  “而这些东西一旦泄露出去,在科学研究体系以及生产体系,与西方列强有着天差地别的情况之下,我们将会给自己带来想象不到的伤害。所以我们对于这些武器生产与发展计划,必须进行严格保密。这其中也包括在重庆的国民政府。”
  “我们与国民政府并非是汉贼不两立,实际上我们抛出了很多的绣球,只是人家却就是不回应。我们党的中央在延安的防空力量更加薄弱的情况之下,曾经向国民政府提出从东北调集一部分高射炮兵,以及部分新式战斗机加强重庆、西安等大后方的防空力量。”
  “甚至在国民政府发动了皖南事变后,我们的中央也没有改变这个态度和想法。可您看呢?我们的多次建议都被拒绝了。任凭重庆在日机的狂轰滥炸之中挣扎,却就是不回应。不是我们不主动,也不是我们不想帮助大后方的人民。可您也看到了,我们一次次的被拒绝。”
  “国民政府在发展上想的更多的不是依靠自己,而是依靠美英的援助,来打赢这场战争。希望自己欠下的债,让别人去帮你偿还。有些美英都没有的东西,一旦被国民政府得知,以他们那种只相信外国人的一贯思维,他们会在第一时间拿到美国人那里去研究。”
  “尽管美国人现在还算是我们的半个盟友,但谁能保证在这场战争结束后,在未来的下一场战争之中,我们不会与美国人成为敌人?叶先生,美国人的核心研究机密,中国人是无法参与的,更不为外界所知。”
  “我们不能人家在技术上对我们搞封锁,而我们则敞开了让人家去研究。人家拿走了我们的科研成果,说不定哪天就会变成炸弹落到我们的头上。指不定哪天就变成飞机、坦克打到我们的家门口。”
  “我们没有办法去相信一个从来没有想过自强,只能称之为伸手牌的政府,更没有办法去相信一个只希望依靠外国人去打赢这场战争的政府。叶先生,核心东西只能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是最为安全的。”
  “与国民政府合作?我们没有当人家是汉贼不两立,人家却是当我们汉贼不两立。单单从诸位先生,到达东北之艰难一事上就可以看出来,国民政府对我们的封锁态度如何。况且我们就算有诚意与人家合作,人家也不会相信我们这些土包子的。”
  听到杨震的这番话说完后,想起自己来东北后见到的那些新奇的东西,叶企孙教授也沉默了。作为一名物理学的泰斗,他很清楚这些东西存在和保密的价值,尤其是那个什么晶体管的价值。
  因为杨震与熊大缜曾经专门交待过,对这位中国物理界的传奇人物以及几位特定的专家、教授,比如说李延平现在去接的那几位先生。抗联在科技上无密可保。所以他见过抗联还处于试制之中,小批量用这种晶体管制造的电台。
  体积小,传输距离大。同样功率的电台,足足比电子管制造的要小了三分之二。这种东西一旦泄露出去,产生的后果绝对不会是小事。尤其是日军一旦得到这种东西的生产资料,将会大幅度改进其目前主要还相对落后的野战通讯系统。想到这里,叶企孙教授沉默了下来,之前的那些话再也没有提起过。
  此刻叶企孙教授的沉默,觉察出他内心此刻正在进行着复杂斗争的杨震,也就没有打搅他,而是静静的坐在一边等待他的答案。他知道,这位物理大师心中正在做着极其艰难的取舍。一边是满怀希望的学子,一边是留在东北,为抗战发挥自己应有的贡献。
  这两点让他放弃那一点,无疑都是艰难的,都是难以取舍的。在与杨震今天的谈话之前,他压根就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至少在短时间之内不会在返回他所钟爱的西南联大,返回他魂牵梦绕的清华。
  的确下过决心留在东北,但在叶企孙看来只要需要,自己随时可以返回西南联大。但从今天杨震的谈话内容来看,他也清楚只要自己点头,就只能离开心爱的西南联大,离开那虽然艰苦但充满了激情和热情的地方。这怎么能让他不犹豫再三?
  第1193章 谈话之不择手段
  更何况杨震还希望通过他,去做别的教授工作。一旦自己答应,也就意味着国内最精华理工类教授,很大部分将放弃关内的学校,来到东北工作。叶企孙先生很清楚自己在国内高等教育界,尤其是在大学理工类教育界的威望。
  如果自己开口,在加上这里给予的优厚待遇,以及可以学以致用,很多人都会选择留下来。但是这么一来,此刻已经转移到大后方的几乎所有国立大学,将会失去一半以上的优秀讲师和教授。
  他相信杨震给予的那些承诺,留在东北的教授会得到最好的待遇,会在学术上有自己的广阔天地和一番作为。但教授们的衣食无忧,却是以关内诸多莘莘学子,失去了一批,甚至是一大批优秀教师为代价换来的。
  眼下国内政治环境的急速恶化,让眼下东北与大后方几乎没有任何可以直接往来的可能性。留在东北,也就意味着放弃关内的职责。这是关系到整整一代中国人,在高等教育可能会出现断档的大事。这焉能不让这位视学生为生命,视教书育人为天职的教授感到犹豫?
  叶企孙教授沉默下来的同时,在叶企孙教授另一边,似乎还沉浸在第一次听说堂堂军区一号首长,曾经跑去清华蹭课,还差点没有成为自己学弟的熊大缜,则是一脸稀奇古怪的看着杨震,心里面不知道再想着什么,只是脸色却是变化多端。
  至于袁芷若,则坐在另外一边静静的看着杨震,一边在把玩着手中的钢笔,一边一样不知道在想着什么。几个人都不说话,一时之间这间不大的房屋之内,显得有些沉闷异常。直到被李延平请过来的几位先生的到来,这种沉闷才被打破。
  听到几位先生都到了,杨震连忙起身亲自到门外将这些眼下中国科学界的泰斗给迎进来。相对于没有一下子想起来杨震究竟是谁的叶企孙教授,第一个在李延平带进来的吴有训先生则明显比他的记忆力要好的多。很明显在见到杨震的第一眼,他就认出了杨震。
  他一见到杨震,第一个表情就是满脸吃惊。指着杨震你、你的,半天也没有说出来话。半天才道:“我听说你不是去延安参加八路军后,在华北牺牲了吗?我当初在知道这个消息之后,还担心叶先生因为失去你这个原本准备收入门下的关内弟子而难过,都没有敢告诉他。你怎么在东北?什么时候过来的?”
  还没有等杨震回答他,吴有训先生自己却是突然想起今天这么晚还被接到这里来的原因,猛然间想起什么后,脸上的表情更加惊讶的道:“你不会就是现在的那个抗联总司令吧?你不是叫杨继善吗?什么时候改名叫杨震了?”
  这位吴有训先生,不仅记忆力要好的多,而且要比叶企孙先生消息灵通的多。他不仅第一眼就认出来眼前的这位年轻人,就是六年前放着北平大学法学院的课不去上,整天跑到清华蹭课听的那个东北流亡学生,还知道他曾经牺牲过。
  见到自己的同僚兼好友,满脸异常吃惊的表情,叶企孙教授只能苦笑道:“怎么样,你也吓一跳吧。不过你比我要强的多了,一眼就认出来了。他要不是自己提起,我根本就不敢认了,只是觉得他异常面熟而已。”
  “我之前做梦也没有想到,我的那些只会耍笔头子,在实验室里面搞实验的学生里面,还出了这么一位赫赫有名的战将。这可真是白云苍狗,世事多变。真不知道是时代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代。”
  听到二位先生的对话,杨震摘下军帽按照刚才给叶企孙教授的规格,又深深的给吴有训先生行了一个大礼道:“不管我是什么人,无论我坐到什么职务,在您二位先生面前,都永远是你们的学生,师恩难忘啊。”
  被叶企孙先生拉进房间的吴有训先生,在制止不及只能受了杨震这一躬后苦笑摇头道:“我前年曾经在重庆开会的时候,见到过你刚刚调到八路军办事处工作的我在清华时曾经的一个学生,也是你的东北流亡同学,曾经向他专程打听你。所以才知道你早在三八年便在山西阵亡的消息。”
  “只是没有想到你还活着,不仅获得好好的,还在东北如此苦寒之地闯出怎么一大片天地来。更没有想到,我们会在这距离眼下的西南联大几千公里的,这冰天雪地的满洲相遇。这也许真的像叶先生说的那样,造化弄人吧。”
  说到这里,被吓的不轻的吴有训先生转过头对身后的周培源、吴大猷、束星北等几位先生道:“就在踏进这间屋子之前,我可是做梦都没有想到,这个咱们中华民族的大英雄,是当年与叶先生和我,有过一年师生之缘的半个弟子。”
  吴有训先生的话音落下,周培源与吴大猷两位先生没有说什么,也不好评价什么。这二位原来都是清华物理系的教授,自然知道叶企孙与吴有训先生与一个整天来清华蹭课听,甚至两人还联名向校方保举这个有些不务正业的北平大学学生,免试直接升入三年级就读的事情。
  虽说杨震并非清华毕业的学生,但当年毕竟与清华还是有一段香火之缘的。对于清华能出来这么一个能屡次战胜强敌的人物,两位先生非但没有说什么,而且在心中也是颇为感觉到自豪。
  至于束星北教授是浙大出身,是之江大学与齐鲁大学的高材生,并未在清华待过。人家师生相遇述一些情缘,也是可以理解的。虽说以性格急躁著称,但也知道此时自己最好还是不要打搅人家。
  在将几位先生请到房间内落座后,杨震看了看门外站着的警卫员,对袁芷若道:“小袁,麻烦你让门外的警卫退出五米之外。在我与政委和诸位先生谈话期间,除非是参谋长来,其余的人一律不许靠近五米之内。”
  “如果警告无效,可以直接开枪。不管谁,就是哪怕就是航空兵的方司令员和袁政委来了也是一样。记住任何人不许靠近五米之内,还有你出去的时候门也要关上。另外除非是特别加急的电报,否则一样不要打搅我和几位先生接下来的谈话。”
  “这个度,由你控制。只要不是特别严重的敌情变化,就一律不许打搅我们。另外你让这里的食堂,准备一些夜宵。接到我的电话后,不要经手别人,你自己送过来。还有想办法弄点西瓜来,再帮我沏一杯茶水,要浓一些的。”
  杨震的这个命令很清楚,袁芷若微微点了点头,她清楚这里面的谈话,自己也是不能听的。尽管对杨震的身体很担心,她还是选择了服从命令。在送上一杯浓茶后,轻轻的走了出去,并将门在外面牢牢的带上。
  杨震的这道命令,不仅仅是袁芷若听到了,进入屋子内的几位专家和教授也听到了。待袁芷若出去后,几位不知道杨震下达如此命令究竟是什么意思,都被吓了一跳的教授,谁也不敢先说什么。
  如果不经请示擅自闯进来的人,就连航空兵的司令、政委都要枪毙。对于已经在抗联待了一段时间,对抗联内部级别已经有了一定了解的几位教授来说,这个级别可是真的不低。杨震口中吐字清晰的这几道命令,向几位教授预示着今晚的谈话会很重要。
  被杨震这道命令弄的多少有些心惊的几位教授,谁都没有敢先说话,房间里面一下子又陷入了有些尴尬的沉默。只有屋子里面为这几位教授特地准备的,此时正在摇头晃脑的几台电扇,发出的嗡嗡声音。
  看着几位教授大眼瞪小眼的谁也不说话,知道也许他们被自己刚刚的命令吓到杨震笑了笑还是决定开门见山。对于这几位曾经为中国的发展和强大,几乎贡献了一生心血的教授,杨震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好隐瞒的。
  除了研究量子物理,其研究方向更多是适合雷达电磁学的束星北教授,以及叶企孙教授之外,其余的几位无论是周培源先生、吴大猷先生,还是吴有训先生都是搞高能物理以及射线研究、或是固体物理的。
  尤其是吴大猷先生,他在美国留学的时候搞的就是核物理研究,可谓是中国核物理的开山之人。为了能把这位后世时最终留居加拿大,并没有返回国内的吴大猷先生请来,杨震可谓是下足了本钱。
  不仅动用那位皮尔逊的关系,找美国大使馆帮助施压。甚至可以说是用他极深的夫妻感情,以及他妻子身有肺结核的情况。用自己手中的治疗肺结核的特效药,将这位中国核物理开山之人钓来的。
  尽管将这位先生弄来的手段,实在有些称不上光明正大。但杨震相信这位中国核物理的开山之人,只要听完自己的计划肯定会陷入其中。这就是真正的科学家与只不过混生活学棍之前的区别。
  不仅仅是眼前这几位,还有眼下正在佳木斯考察的王淦昌、饶毓泰、霍秉权,以及张文裕、王承书夫妇、吴征铠等几位先生,都是后来中国核物理的开山人物,更是两弹一星的元勋。离开这些人长期默默无闻的工作,后来的中国就不可能迈入核俱乐部。
  这些人,是杨震无论如何也要留下来的。但是前提是他得先做通眼前这几位的工作,只要眼前这几位点头,剩下的事情就要好办的多了。以这几位在中国物理界的声誉,如果帮着做工作,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尽管杨震也清楚,眼下的根据地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研技术,都远远达不到实现自己目的的程度。尤其是基础工业,根本就无力承担。但是有些事情,事先做好了预研,等真正展开的时候,要事半功倍的多,更能节省大笔的时间。
  而且不仅仅是那个玩意,现行适用的很多装备,也需要这些教授的协助。光学、机械、电子,尤其是了雷达的仿制与改进,以及晶体管的改进与真正的实用,更离不开这些专家、教授的协助。否则单凭根据地内,目前的人力资源根本就做不到。
  第1194章 谈话之超常待遇
  现代化的国防工业,不仅仅需要的是大炮和机关枪,还需要更多的现代化武器。而现代化的武器,不仅仅涉及到的是冶金和机械,以及基础化学等。还有光学、电子、电磁、流体力学、金属材料等一系列被视为现代军事力量备增器的学科。而这些东西,都与物理有莫大的关系。
  这些东西的确不能在战场上取得根本性的胜利,但是他会对整个战争的走向,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在现代战争之中,包括未来的战争之中,谁的眼睛看得更远,谁能掌握制电磁权,谁的矛更利,谁的手更长,谁就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想了想措辞之后,杨震看了看眼前因为他那道杀气十足的命令,而显得有些紧张的几位教授。为了缓解他们的紧张感,杨震没有先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开口道:“不知道几位先生到东北来的这段时间,是否适应东北的生活。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参观和考察,感想如何?”
  事实上杨震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和这些此时占据了中国科学最高点的科学家打交道。与这些自尊心极强,而且多少都很有个性,还有不少书生气十足的教授谈话的时候,让他感觉到很累。
  即不喜欢他们有些事情上的瞻前顾后,更怕伤了他们的自尊。几乎每一句话,都得反复掂量,才能说出来。反倒是与熊大缜这个家伙在一起,也许是过于熟悉了,反倒是没有这些顾忌。
  尽管和这些科学家打交道,让杨震感觉到多少有些吃力。但是有一点他知道,这些人如果真的贪恋生活享受的话,当年就不会放弃优厚的美国待遇和生活,回到自晚清以来一直饱受战乱的中国来。
  更不会在如今生活艰难的情况之下,依旧留在国内或是大后方教书育人。而没有借机出国,或是留在沦陷区去拿伪政权开出的高薪。要知道这些人,即便是在欧美列强,也是顶尖的科学家。他们无论是去美国,或是英国,都是受欢迎的人。
  离开中国返回欧美,可以享受到更好的生活待遇和条件,至少不用留在国内度日如此的艰难。甚至这些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的教授们,为了填饱自己和家人的肚子,还需要想尽办法给自己和家人,还有那些半饥半饱的学生增加营养。
  这些之前大部分恐怕属于那种吃过猪肉,却没有见过猪走路的教授,现在不仅仅学会了放羊,养鸡,甚至很多人还学会了种菜,去和小贩讨价还价。此时孤身一人,与束星北教授一同从浙江大学来到东北考察,并安置毕业生的王淦昌教授,就在贵州湄潭学会了放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