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我为战神_分卷阅读_705

  同蒲路以东包括京绥铁路以东地区,划归晋察冀军区指挥。晋察冀军区以现有辖区为基础,加上整个新解放的察哈尔和冀东,以及晋北同蒲铁路以东几个县,分别成立冀晋军区、冀察军区两个二级军区。
  晋察冀原有的二分区、四分区、三分区一部、北岳区,加上晋北大同以西地区,划归冀晋军区建制,负责指挥山西境内正太路以北的原晋察冀军区辖区。平西、平北、一分区,察哈尔省新区,外加原冀中军区一部组成冀察军区,统一指挥平西、平北以及整个察哈尔省的部队。
  鉴于眼下冀东军区在去年日军残酷的大扫荡之中,大部已经丢失,地方武装损失余烬,主力部队只能保留一个建制团,以及一个小团的武装。暂时已经无设立军区的必要性。取消冀东军区建制,改为直属晋察冀军区指挥的冀东军分区。
  太行军区改称晋冀鲁豫军区,将原太岳、太行、冀南、冀鲁豫军区,全部划入新的晋冀鲁豫军区。太岳、太行、冀南、冀鲁豫三个军区,全部改为新的晋冀鲁豫军区下属的二级军区。
  将位于新四军与华北各大战略区接壤地区的几大军区,原来比较模糊的指挥权,彻底的明确下来。原来的实际上独立活动的冀南军区和冀鲁豫军区,正式并入新成立的晋冀鲁豫军区,彻底的理顺了指挥权。
  在会议上中央没有同意太岳与太行军区合并的建议,还是认为从目前山西战场的整个形势来看,太岳军区还是作为一个独立军区为好。以白晋铁路与同蒲铁路之间的广大地区,为作战区域,并相机向中条山方向发展。
  新成立的晋冀鲁豫军区,统一指挥晋东南、河北南部,以及冀豫交界处各大区的武装。虽说位于整个华北战场的南部,但实际上却位于全国战局上的中央位置。该区东连接山东、西连晋绥,向南俯视中原,可以与苏北的新四军遥相呼应,向北策应晋察冀,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将这一地区原来的三大块合并到一起,使得原本分散活动的几个军区战略回旋区域,以及战略纵深有了相当大的增加。也在相当大的程度,可以有效统一集中调动,原来相对分散的几大区人力、物力和财力。无论日军从哪个方向发起扫荡,应对能力也都更强了。
  不过为了便于指挥,将原冀鲁豫军区位于鲁西三分区,成建制的划归山东军区建制。将豫鲁边具有战略地位的水东地区,升级新的冀鲁豫三分区。此次会议先解决军队建制调整,地方政权下一步在做调整。
  原来编入挺进军晋察冀和太岳军区主力的部队,全部调回晋察冀军区和新的晋冀鲁豫军区。将原来的留守部队替换下来,进入东北整训。眼下进入晋南的冀鲁豫和冀南军区部队,以及原冀中军区主力一部,不在返回原建制,就近先行调往东北整训。
  不过按照杨震的意思,各个二级军区不能将主力全部地方化。除了划归到分区武装之外,军区手中要保留至少三个团建制部队。各大战略区手中,也要至少保留两到三个旅全建制部队,以及炮兵的大部。
  尤其是返回晋察冀和晋冀鲁豫军区的原挺进军的主力部队,绝对不能打散建制转入地方武装。这些部队都已经经历过严格的整训,并经过残酷的实战考验。返回之后,应该作为骨干部队、拳头部队使用。
  争取通过采取以点带面的办法,通过这些部队整训无法去东北的地方武装。以拉近主力与地方武装的差距,打好部队扩编的基础,为今后全面大反攻做好准备。同时建议各二级军区,抽调一批经验丰富的军政干部组成一批架子团。
  利用眼下华北日军全面收缩的有利条件,在武工队和地方武装的掩护之下通过到敌占区活动,争取扩编一批部队。杨震的这两个与其说是建议不如说要求的提议,得到了所有人支持。尤其是挺进军的两位老帅,坚决表示了支持。
  对于这些建议,中央基本上全部接受。不过考虑到晋绥军区目前兵力不足,难以支撑这么大的辖区。中央希望抗联能将原部署在晋北的部队留下两个师,配合晋绥军区部队担任晋北防御。这两个师之前因为作战所出现的缺额,由中央、晋绥、晋察冀负责补充。
  对于这个要求,杨震想都没有想的点头答应。并表示如果中央认为需要,这两个师连同所属的装备可以全部划归两个军区建制。不过他的这个提议,主席想都没有想的就给否决了。主席保证一年之后,让两个师归还建制。
  在研究完大致方案之后,杨震提出将热河也一并移交给晋察冀,因为在地理上热河更靠近晋察冀,并与察哈尔和冀北山水相连。将热河并入晋察冀军区,可以增强晋察冀军区的作战纵深与回旋余地,并增加晋察冀军区的活动范围。
  同时热河地区位于整个东北战场的侧翼,也是东北抗联与晋察冀军区连接的纽带。将热河移交给晋察冀军区,抗联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己的压力,可以专心应对东北战场上的关东军。
  但因为热河正处在晋察冀与东北两大战略区结合部,位置极其重要。所以主席再三坚持热河还是划入东北军区管辖,由东北军区和抗联指挥。主席的坚持让杨震只能收回原来的计划,还是由抗联担任热河一线的守备。
  中央也给华北除了山东之外的其余几大战略区下命令,让几大战略区争取在四到六个月之内,为抗联动员十万左右的新兵,以部分协助抗联解决补充兵员不足的困境,至少协助抗联补充一部分此战之中出现的战损。
  作为此次会战的主力,承担了大部分战场主要作战任务的抗联,在此战之中的伤亡是几个参战的大区之中最大的。此战过后全军没有一个完整的建制师,有几个师现在已经是一副空架子。伤亡最轻的一个师,也有超过了建制的四成。
  在会战结束之后,主席与老总接到抗联的伤亡报告,不由的都倒吸了一口凉气。整个抗联几乎伤亡过半,并且损失了相当数量的坦克和飞机等重装备。而且付出的这么多伤亡,绝大部分是一线作战人员。按照这个伤亡数字,别说全军各大战略区无一个能承受下来。就算换了重庆方面的任何一个战区,也都彻底的垮掉了。
  第1800章 坚持与反对
  当此次会战结束之后,在得知此次会战基本上达成战役发起目,以及接到抗联伤亡数字的报告之后,主席在心疼之余给杨震下了二个评语。一个说他是人有多大胆,地就有多大产。人是年轻,但这个胆子更大,从来就不知道什么叫做量体裁衣。给他一个竹竿子,他敢把天捅一个窟窿。
  第二个说他的思维有些天马行空,跳跃性很强,眼光看的也很远。从此次会战的战略和战术部署上来看,他这个人很不喜欢墨守常规。很善于打破条条框框,不拘于常理。一旦认定了,就敢于放手干。这个人虽然年轻,但可以带一百万的兵。
  主席说这番话的时候,虽然语气里面掩饰不住的欣赏。对此战改变了整个华北的战局,让华北各大战略区的压力大大的减轻,有利于各大战略区尽快恢复元气。但此战引发的一系列后续影响,尤其是眼下国内政治局势复杂的情况之下,也让主席多少显得有些忧心忡忡。
  从会战尾声开始,八战区在陕甘宁周边频频的小动作,让主席已经清楚的认为,此战已经让某些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这个压力不单单是政治上的,更是军事上的。这么庞大的一支装备精良的军队,让一向秉承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某些人,恐怕是寝食难安。
  这一战在军事上,的确取得了巨大的战果。在今后的一段时间之内,已经连成一体的华北与东北根据地,将会获得一个相当大的跳跃式发展。这也是中央提前对各大战略区,进行重新整编的原因。
  但在政治上引起的后遗症恐怕会更多,因为军事实力上的改变,不单单是中日两国之间的改变。当军事的天平出现倾斜的时候,直接会影响到国内本就已经微妙的政治生态。主席与中央,都感觉到了相当大的压力。
  在为政治环境很可能会急剧恶化担忧的同时,抗联此战之中巨大的伤亡,更让主席心疼。这么一支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悍的虎狼之师一战伤亡过半,短时间之内再无力承担任何大型作战任务,也让主席感觉到这才是某些方面蠢蠢欲动的主要愿意。
  所以主席认为,眼下的当务之急,是让此刻不仅成为全军主要突击力量,更是华北战场总预备队的抗联,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恢复元气。但在东北今后还要承担相当大重担,建设成为全军大后方,工业和农业生产压力相当大。以及根据地人口基数有限的情况之下,这些缺口,全部依靠东北有限的人口自己解决不现实。
  应杨震所请求,也为了尽快的恢复此战之中伤亡过半元气大伤的抗联。主席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给几大战略区都下达了为抗联动员一部新兵的命令。甚至给山东和苏北的新四军,也下达了各动员七千至一万人新兵的任务。
  对于中央的这个要求,几个大区的首长尽管都有一定的为难,但最终还是都咬牙答应了下来。三个大区几位首长一合计,将这个数字按照各自根据地实际负担能力,直接在会上就分配了下来。
  至于说为难,倒也不是说他们都本位主义。而是他们自身也要发展,也要扩充部队,也要补充此战之中的伤亡数字。特别是眼下所辖面积,几乎扩大了一倍的晋绥和晋察冀两个战略区,尤其是很为难。
  相对其他大区来说,周围环境最差的晋绥军区是最吃力的。位于晋西北、绥远的晋绥军区,在面临着前狼后虎,不仅要对付正面同蒲铁路的日军,还要提防后套方面三个军,侧翼还要应对那个时不时搞些小动作的二战区。一旦陕北真的有事,还要抽调兵力西进增援。
  华北境内所有的大区,晋绥军区压力却是最大的。但这里的环境也是最差的,人口基数还是最少的。眼下晋绥军区所辖地区,虽说一下子扩充了两倍多。但是无论是绥远还是晋西北本身的人口基数来看,都很难在短时间之内动员太多的新兵。
  当年担任协防陕甘宁边区河防任何的一二零师,当初进入冀中平原,除了为刚刚成立的冀中抗日根据地压阵之外,更多的是为了补充兵员。也足以说明了晋西北人口数量,根本就无法满足扩军的需要。
  而新解放的绥远,虽说人口数量最多的绥南和绥中,现在都在绥蒙军区手中控制。但绥远地处西北偏远地区,本身人口基数就不足。即便控制了整个绥远最富庶,也是人口数量最多的绥南,但有限的人口也无法满足大量扩军的需要。
  至于晋察冀虽说所辖区域周边环境虽说要好于晋绥,而且有着抗联从侧翼的支援。但却直接面对着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部所在地,地处日军在华北的战略核心地带,更承担着连接东北与华北两大战略区纽带的重担。
  本身扩军的压力,也是相当的大。而且作为去年日军扫荡的重点地区,晋察冀军区在去年日军持续近一年的疯狂大扫荡之中,也损失了大量的人口。原本就不富裕的人口数量,现在显得更加紧张。
  而其新解放又都不是人口密集的地区,甚至人口总数相加比不上一个原来的冀中军区的两个县。再加上自身所需扩编部队,同样所需的新兵数量。这么一来中央的这个要求,带来的负担可就相当的重。作为军政主官,他们不能不考虑各自根据地的承受能力。
  但不管怎么说,为难归为难,几位老帅还是都很大肚。对于中央的要求,也没有打折扣的都承诺下来。保证十月份之前,为抗联动员十万名新兵。这也算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短吧。都承了东北方面这么大的情,而且以后还要继续承下去,自己总归还得有点表态。
  而且按照中央原本得意思,挺进军在完成此次会战后,除了营以上干部调回原根据地之外,所有的部队全部移交给抗联。但人家主动提出这些部队只完璧归赵,自己则只要新兵。将骨干在武装齐全之后,又都给送了回来也算是相当够意思了。几位老帅为难归为难,最终还是硬着头皮答应了下来。
  不过杨震也没有白要他们的新兵,答应将此次会战之中在东北缴获的日军所有武器,全部交给华北部队。其中的火炮,全部由东北军区配齐挽马之后再行移交。同时由东北军区几大马场,为几大战略区各提供两千匹合格的战马。为各大战略区组建或是扩编骑兵,做好相应的准备。
  在将主要问题研究完毕之后,杨震最后两个议题,第一个在各个根据地内,再想办法动员一批高中文化基础的学生,去苏联留学的建议,没有任何障碍的通过。甚至杨震提出的,能派出多少就派多少的要求,都障碍的通过。但是他第二个议题,却是遭到了全体与会人员的坚决反对。
  这些久经沙场的老将,对杨震要各大战略区,统一抽调一批有文化的干部,去苏联学习海军,抽调一批部队到苏联接替不断抽调海军上岸参加陆战,海军兵力已经不敷使用的苏联海军,担任水兵执勤的思路。都表示了激烈的反对,甚至是相当的不理解。
  几位老帅都认为在眼下根据地已经扩大,华北的形势已经得到改变,部队急需要扩编。到处都需要军事干部,更需要补充兵员的情况之下。抽调一批干部和部队,去苏联搞什么海军,非但没有任何的作用,还变相的削弱了自己的实力。
  中日之间战争是以陆战为主,海战那是太平洋上的事情。全军各大战略区,包括靠海的新四军一部,以及山东军区的几个二级军区在内,全军上下没有一艘军舰,甚至连一个造船基地都没有。
  行,就算退一万步,美国人会给几艘军舰。但日本人的海军实力居全世界前三位,就算搞来几艘军舰,与实力强大的日本海军一对比,也是蚂蚁撼大树。这不是眼光的问题,是眼下的现实不允许。
  而且眼下美国人又正在与日本人在太平洋战场上,不断的进行着海空大战。在打一战败一仗的情况之下,也不可能给你太多的军舰。但就算美国人答应给军舰,你怎么开回来?要知道整个中国沿海,都在日本海军的封锁范围内。
  美国人即便答应援助军舰,他怎么给你送过来?全军各大战略区华北到华中,就算将华南的东江抗日中纵队都算上,除了几个小鱼港之外,也没有任何一个可供军舰停泊的港口,你军舰就算真的搞回来,可你往哪里放?就停泊在海上,用不了几天日本海军就会将它们全部送入海底。
  最关键的是眼下各大战略区,都缺乏可以维持舰队运转的体系,都没有一个熟悉海军的工程技术人员。一旦出现什么战损,连维修的地方都没有。现在的那个大战略区,都无实力支撑一支舰队,哪怕是最小规模的舰队。你就是学成归来,搞来了几艘军舰,也无用武之地。
  现在战争时期都用不上的东西,你学那玩意有什么用?这些东西等到抗战胜利了,或是等到也许不远的未来在去考虑才行。至于现在应该集中精力解决陆地上的问题,而不是好高骛远的去考虑海上的问题。
  这些老帅除了副总指挥与一二九师、太行军区那位黄埔毕业的代师长和司令员之外,基本上都曾经在国外留学过,其中不乏去法德两国的人。虽说学的都是陆战,但是对海军也有一定的了解。毕竟近代中国遭遇的入侵,都是从海上来的。
  他们都很清楚,维持一支海军需要什么。更知道海军是一个系统的东西,不仅仅是有几艘军舰就完事了的。它需要强大的修造船能力,系统的机械工程研究以及制造能力,以及庞大的基地群。对国家整个工业基础发达与否的依赖,更是超过了任何的军兵种。
  维持一支海军庞大的费用,对国力的需求也是异常的庞大。海军出动一次,不算其他方面,仅仅维持必要的燃料需要,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而这笔钱,包括东北在内那个战略区现在都根本承担不起。
  第1801章 不一样的中途岛
  这并不是这些老帅没有战略眼光,而是在他们看来,除非马上取得全国政权。否则中国战场上,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面临的主要是陆战。现在全军基本上即无工业能力,也无相应的财力来维持一支哪怕处于基本态势的海军。
  一支小规模的海军,也对战局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反倒分散了本身就高度紧张的人力和物力外加财力。与其在这方面耗费大笔的资金和精力,还不如集中精力搞好已经逐渐壮大的航空兵。
  眼下全军都面临着扩编,那里都需要大量合格的军事干部。这个时候抽调一片干部,去苏联学习海军,无异于是缘木求鱼。与其将一批干部浪费在还原不需要的地方,还不如踏踏实实的考虑当前的问题。
  相对于对杨震为人已经有一定了解的挺进军两位老帅,比较温和的语气,副总指挥反对的态度异常的坚决。这位性情刚烈、为人耿直,说话从来不会绕弯子的副总指挥,对杨震的这个建议,提出了相当强烈,甚至话说的有些过头的批评。
  而对于杨震的这个想法,就连对杨震一直很支持的主席和老总,也在没有搞明白杨震究竟在想什么的情况之下,也没有贸然的发表意见,更没有轻率的下结论。至少在明白杨震心中真正想法之前,主席和老总都没有草率得表示对任何一方的支持。
  只是对杨震已经很熟悉的两个人,却不约而同的感觉到在研究这个议题的时候。面对几位老帅的坚决反对,一言不发始终保持沉默。即不为自己这个想法做任何的解释,却固执坚持己见的杨震,心中肯定有他自己的想法。
  在会议散会之后,主席将杨震留了下来。在主席的住处,两个人整整的谈了一夜。在接下来的几天之内,虽然没有参加接下来的地方政权调整,但杨震也没有返回东北。而是白天被老总逼着去抗大上课。晚上回来,接着被主席和老总找去谈话。
  杨震知道说服主席与老总,在现在这种情况之下支持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这件事情再难,杨震知道为了中国海军的未来,自己也要去做。好在主席和老总,虽说并不知道杨震的全部意图,但在经过几天的说服工作之后,最终还是表示了有限度的支持。
  中央同意这些人,主要由抗联部队之中抽调。中央在从新四军以及山东军区,协助他们调拨一批干部。将原来冀中军区撤到晋察冀和太行休整的部队之中,以及冀南军区部队中,给他们协调两个团,去苏联该学海军。如果苏联方面需要增加人员,则由中央统筹考虑。
  这是中央在眼下的局势之下,在这件事情上能做出的最大让步。主席的最终拍板,让杨震心中的一块石头彻底落地。当然主席也不清楚杨震在后来,会搞出那么大的动作,甚至可以说让全世界都大跌眼眶,堪称惊天动地的动作。
  与之前诸位老帅的判断不同,杨震压根就没有想过,将军舰的来源放到美国人身上。别说美国人不会给自己一艘军舰,就是真的给了,也像几位老帅说的那样,即无处安置,也无法通过日本海军的封锁线。
  他坚持选派一批干部去苏联学习海军,调派一批部队去苏联学习水兵,是为了战后的考虑。他将搞军舰的目光,放在了苏联人身上,当然还有眼下无限张狂的日本海军身上。不过花钱去买,他从来没有考虑过。因为中国人,无论是那一个方面,都没有那个财力。
  尽管他获得这批军舰的手段,实在有些太那个。但不管怎么说还真的在让他短时间之内,硬生生的搞出了一支规模还不算小的,在二战后的亚洲几乎可以说称得上第一。就算放到整个世界范围之内,在德意日海军全军覆灭之后,也足可以挤进前十名的海军。
  只不过他搞军舰的手段,实在是有些不光彩罢了。就算主席和老总对这个年轻的将领再欣赏,也实在无法接受这么胆大包天外加相当不要脸的行为。正应了主席对他的评价,给他一根竹竿,他真的敢把天捅一窟窿。
  而且这次他不仅真的将天捅了一个窟窿,甚至还将地踹了一个大坑。他不仅将苏联本就在战争之中损失惨重的海军,几乎都快要连锅端了回来。回来的时候还顺手牵羊,将日本海军残存的那点军舰都给抢了回来。
  并将整个日本本土的造船业,基本拆卸了一个精光。将日本海军与造船厂的所有工程技术人员,全部抓了回来。也就是说杨震将日本在国际上处于中上水平的造船业,几乎整个都搬迁到了中国。
  当然主席现在还不知道,在三年后他最欣赏的这个年轻将领,会给他搞出这么惊天动地,让世界瞠目结舌的事情来。要是知道杨震心中的全盘想法,不知道主席会不会直接将他这个最欣赏的年轻将领,扣在延安不放回东北,好好给他上一堂政治教育课?以免他捅的窟窿太大,甚至到了中央也没有办法给他擦屁股的地步?
  不过虽说过程不太容易,但该谈完的事情都已经谈完,中央在延安给杨震与袁芷若,举行了一个规模不大的婚礼。只不过这个婚礼规模虽说不大,但是级别却是相当的高。主席亲自当证婚人,老总当主婚人,中央领导人只要在延安的几乎都参加了。十年后的十大元帅,则出席了六个。
  只不过热闹总是短暂的,在婚礼的第三天,尽管老总希望杨震在多留一段时间,给抗大的学员多上上课。但东北方面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在等着他,也只能放与袁芷若返回东北。不过主席与老总,都相当愉快的答应杨震,在陕甘宁边区周边形势缓和之后去东北视察工作。
  离开延安之后,杨震先抵达大同,找需要暂时留在晋北的各级指挥员谈话。而在杨震抵达大同的当天,抗联在晋北的部队已经完成与晋绥和晋察冀部队,对阵地和防区的交接陆续开始回撤。
  杨继财在太原拆迁回来的西北炼钢厂的设备,已经开始陆续向东北转运。其余的所有设备,全部转到了陕北境内,准备重新建厂。在重庆方面批准了换防计划之后,原计划建立的第二钢厂已经无法实现,这批设备只能运回东北。
  只是相对于返回东北之后,开始进入休整之后的部队来说。同样返回东北的杨震,却没有多少时间享受新婚燕尔的生活。只带袁芷若回了一趟家,与父母一同吃一顿饭后,便投入了大战过后千头万绪的忙碌之中。
  关内过来的部队要安置,新兵要训练、装备要补充、干部的调配,这一系列的事情让东北军区几个最高指挥员,忙的天昏地暗。尤其是杨震虽说其他的事情,大部分移交给了李延平和郭炳勋。但是所有的问题,却需要他最终拍板。
  同时他还要与苏联方面谈判,研究从抗联抽调人员去苏联学习海军的事情。还要不断的与皮尔逊、罗斯两个家伙,交涉美英对抗联援助的事情。尤其是眼下急需的军工原料,迟迟不到位让杨震很是头疼。
  一场大战下来,损失的装备是天文数字。再加上为扩编做准备,眼下抗联仅仅自动步枪的缺口,即便将库存全部拿出来,也足足有十五万余支的不足,班用机枪和通用机枪的缺口数量也不少。
  如果再加上还要保留一定的库存,这个缺口的数量就更大了。通过丰收者行动,抗联从南满日军工业基地抢回了大批的设备和工人,可以说产能已经大幅度的上升,但是基本的原料还需要外购。
  在经过近两年的全力建设,从美国购买的那个二手钢铁厂,虽然已经开始进入试生产。但只能生产普通的钢材,还无法生产军工所需的特种钢。尤其是在缺乏镍铬等金属原料的情况之下,除了木料之外,几乎所有的原材料还需要依赖美援。
  美英答应的原材料和设备迟迟不到位,让抗联军工制造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制约。最起码战损的装备,迟迟得不到补充。重装备的迟迟不到,让抗联战损的坦克和飞机,也迟迟得不到补充。
  而皮尔逊与罗斯两个家伙,满口答应催促国内加快援助速度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催促抗联加大对日空袭力度。全然不顾抗联的轰炸机部队眼下急需休整,以及轰炸机数量严重不足的现状。
  这两个快要火上房的家伙,如此的急迫原因很简单。美国人在中太平洋战场,又吃了一次大败仗,日本人的炸弹,都已经落到了美国的夏威夷。而更加不幸的是在南太平洋战场上,日军攻入了澳大利亚。
  在中途岛、新喀里多尼亚群岛,外加澳大利亚被打的很惨的美英澳三国,都在一定程度上慌了手脚。中途岛丢了,夏威夷也就在日本人的炮口之下。而澳大利亚一旦丢了,预示着整个南太平洋战场彻底的失败。而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更是失去了一个最重要的反攻基地。
  就在此次会战正甜之际,美日两国海军围绕太平洋中部的一个小岛中途岛,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海海空大战。在这场海战原本应该决定美日两个命运的海战之中,美军参战兵力却是损失惨重。
  参战三艘航母中的约克城号与企业号被击沉,大黄蜂号遭受到重创,护航军舰损失五分之一。而日本海军此战之中,仅仅被击沉了一艘苍龙号航母,重巡洋舰三隈号以及一艘驱逐舰,外加三艘潜艇。
  此战之中遭到重创,几乎失去了绝大部分航空母舰的美国太平洋舰队,短时间之内已经无力再战。此战之中美军损失的两艘航空母舰,在加上此战之前损失的列克星敦号、兰利号航母,美军太平洋舰队只剩下了一艘黄蜂号航母还算完整。
  而中途岛一战的惨败,导致美军在整个中太平洋战场,完全处于被动的态势。而在中途岛被日军攻占之后,日本人的刺刀已经捅到了夏威夷的情况之下。在中太平洋战线,美军只能集中兵力固守夏威夷群岛。
  第1802章 南太平洋上的涟漪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